種子專題

2025/10/31 《諮商心理師-曾凱翎》秦筱鈞 選手 運動員的故事19



運動員的故事19-秦筱鈞 選手

來自桃園的筱鈞選手目前為國泰女子桌球隊的助理教練,生涯摘下18歲青少年國手桂冠,並曾入選台灣亞洲青少年錦標賽代表隊成員。

筱鈞選手提到第一次握起桌球拍是在小一升小二的暑假,當時常常要等中高年級的哥哥姐姐下課,放學後沒處去就在操場玩,後來被老師看到,就問她要不要去打桌球,從此就與它結下了一生的緣份。

剛開始球隊還在草創階段,隊員人數也不充足,教練考量到隊上缺左手的球員,當時哥哥是躲避球隊的左手健將,教練認為可能家裡有這個基因,所以就把她的持拍手從右改到左,剛開始覺得很卡,但筱鈞選手憑著自己極佳的協調性渡過了這個艱難的轉換期。

她提到小學是她最愛桌球的時期,每天都練到忘乎所以、深陷其中,連爸媽來接她下課都捨不得放下球拍,這樣的熱情讓她小學四年級就搭上少年國手列車,有了成績之後她練得更起勁,那種在賽場上一展長才的感受讓她深深愛上這個舞台。

升國中的時候決定繼續朝職業選手殿堂邁進,原本要前往高雄的林園高中,但父母覺得這樣離家太遙遠,後來有機會到淡水國泰桌球訓練中心參觀,發現裡頭選手臥虎藏龍,而且食衣住行ㄧ條龍包辦,這樣完整的訓練體系讓她深感著迷,很快就決定國泰是她的落腳地。

但進了這個優秀的隊伍後並不輕鬆,以往她在國小是獨孤求敗,現在卻是勢均力敵,每每都要拴緊鏈條、加倍練習才能保持領先位置,沒有一刻心情能夠放鬆。

在國泰的日子每天都是按表操課,每天早上六點半準時晨操,白天到學校上了半天的課後,大巴士又將所有隊員載回中心開始訓練到晚上,可說是數十年來如一日,每天都重複同樣的行程。

記得國中有次練到很煩,她回家跟媽媽說練完國中三年就好,高中不想待了,但母親還是鼓勵她堅持下去,告訴她所有的成功都必須走過痛苦。

運動員常有身體病痛,訓練期間父母不在身邊,隊上的防護員「丹姐」-涂丹伶,就像她第二個媽媽,記得有次半夜不舒服掛急診,丹姐陪了她一整晚,直到母親來了才回去休息,每每想起都還是心懷感激。

升大學時因為傷病無法繼續做高強度的練習,此時心中有了轉換跑道的想法,劉松明教練讓她在課餘時間教學妹打球,在大學四年時間累積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,畢業前由於隊上教練員額不足,松明教練拋出橄欖枝,希望她能留在球隊貢獻所長、傳承經驗。

筱鈞選手感念松明教練對自己的信任與倚重,自己在大學時期沒有特別出采的成績,卻還能有幸加入國泰女桌教練團隊,從國一擔任球員到現在已經快滿十二年了,一路走來感謝所有教練的教導,尤其是松明教練立了一個典範的榜樣,現在已經高齡80幾歲,還每天從晨操到晚上整天陪著所有球員。

筱鈞選手剛開始擔任教練時極不適應、心中滿是衝擊,當選手時只需顧好自己,當教練就要去管理全部的人,一開始覺得很煩什麼事都要管,從生活到人品,人品到球技,所有芝麻小事都在管轄範圍內,有時煩到心想為什麼這些球員就不能自己管好自己?

當情緒被激起,看到球員也想視而不見,拒絕再給自己添麻煩,練球時間一結束馬上回房間休息,不想再看到這些惱人精。

而經過兩年教練經驗的洗禮,心態逐漸有所改變,以前的她認為能顧好自己就不錯了,遑論還管到別人,但走到了教練這個位置上,視野必須有所不同,選手父母帶著期望把他們的寶貝送到球隊,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指引,自己也需擔負起這個責任。

在與球員相處上,她認為教練要扮演很多種角色,要當教練、當朋友、當父母,不能只有教練角色,偶爾還是要放下身段與球員溝通,選手才會願意卸下心防談談自己的心事。

有時選手訓練練不好、發脾氣,講了幾句有些人還會頂嘴,當下雙方都感到憤怒挫折,但自己也能理解他們,有的球員事後會寫紙條道歉;有的則是害怕她生氣,不敢跟她說話。

看到球員道歉紙條時感到窩心,也覺得她們很可愛,心中倍感安慰她們能明白教練的用意,雖然知道她們下一次還是會犯同樣錯誤,但誰年幼時就能什麼都會呢?

在指導球員技術部份,當了教練以後才知道不容易,很多事急不得,選手學單項技術無法一蹴可幾,就算學了還要在比賽中能用上才算真的會,只能一步一腳印平時慢慢累積。

才剛當教練沒多久,經常會想自己這樣教的是對的嗎?怎樣能對他們有幫助?球員輸球後也會懷疑自己的訓練是哪裡出了問題,只能靠這自己慢慢摸索累積經驗。

未來希望自己能繼續堅持在這個崗位上,盡其所能去幫助每位選手達成目標,也期盼球員走上國際、奧運奪牌,完成從前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。

(備註:本文之內容由受訪者確認同意後登出,照片由受訪者提供)


諮商心理師-曾凱翎授權
資料來源:諮商心理師-曾凱翎 臉書

相關⽂章